民用航空实验教学中心
发布者:陈健 发布时间:2023-03-15 浏览次数:11一、历史沿革
孕育初创阶段(2006~2007年):2006年设置飞行技术本科专业,2007年设置交通运输专业(民航机务工程方向),同时启动民航专业教学实验室建设,主要满足专业办学基本需求。
创业成长阶段(2008~2010年):整合全校资源,新建飞行模拟、惯性导航等5个实验分室,仪器设备值达500余万元,成立航空工程实验室,主要承担飞行技术和交通运输专业(民航机务工程方向)的实验教学任务。
全面发展阶段(2011年至今):2011年成立了航空工程实验教学中心,校企共建航空动力实验室。2016年,飞行专业群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,获得2000万元建设经费支持,引进波音737-300教学科研平台,新建微型飞行器设计与制作、飞机系统和空中交通管理等12个民航类专业实验室。2017年取得中国民航CCAR-147维修培训机构资质,2019年取得中国民航CCAR-66部维修考点资质,2021年获批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“产教融合”培训资质,使学校成为华东地区首家具备该类资质的本科高校,依托实验中心开展高技能民航行业人才培养。
二、实验教学中心概况
中心拥有专兼职实验管理人员10人,其中教授、副教授4人,博士2人,硕士8人,持有II类737NG、A320系列机型证书2人,飞行签派员资质证书4人,高级地面理论教员3人,维修人员基本技能证书4人。2020年中心更名为民用航空实验教学中心,建有虚拟仿真类、行业平台类、科学研究类、实验实训类、校企共建类和创新创业类实验分室共31个,拥有实训飞机4架,仪器设备1832台套,总值5417.26万元,是学校重点建设的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,服务全校航空类专业实验教学。目前,共开设实验课程30余门,实验项目200余项,年人时数达到10万,中心已累计服务10余个专业8000余名学生。
三、实验中心成果
1.教学成果
中心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,全面提升教学质量。近年来,在课程、专业、团队建设和行业资质、教改教研等方面成果突出。
(1)课程建设有效果。中心教师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,省级一流课程2门、校级一流课程5门。8门课程线上共享,被300余所高校引用采用,受益学生4万余人。
(2)专业建设提内涵。飞行技术专业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、山东省特色专业、一流本科专业、卓工计划试点专业,飞行专业群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,交通运输专业获批中国民航局“航空工程特色专业”。
(3)行业资质结硕果。依托中心获批飞行技术类行业资质2个,维修培训类行业资质4个,签派运行类行业资质1个,行业资质数量居全国前列。
(4)教学改革见成效。中心教师先后承担了各级各类教改项目80余项,其中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等质量工程项目5项,省级教改项目5项,其中重点项目3项。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4项,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,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项,出版教材23部,牵头编写的全国飞行技术专业系列教材被新华网、中国网等报道。
(5)团队建设上层次。目前,拥有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,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1人,硕士生导师13人,高级飞行教员3人,山东省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3人,山东省高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创新团队1个,教师团队被评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。
2.科研成果
近年来,中心人员主持、参与国家级、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,,在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科学研究论文30余篇,其中有8篇被SCI、EI收录。
3.育人成果
学生依托本中心参加国家级、省部级航空类学科竞赛获奖47项,其中国家级等奖10余项,二等奖15余项,三等奖20余项。省部级一等奖10项,二等奖20余项,三等奖30余项。
四、实验中心特色
中心在学习和借鉴国内相关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,积极开拓创新,在实验教学体系、人才培养模式、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,形成了下列特色:
(1)学历教育对接岗位技能,创新了“技能+证书”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紧扣民航行业标准和规范,融合工程专业认证标准,培育拥有行业经历的双师型实验教学团队,将民航工程技术和航空学科前沿融合教学,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,引入行业案例和行业师资,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技能和素养。
(2)实验教学对接行业需求,构建了“层次+模块”的应用型实验教学体系深化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,优化实验教学环节,整合实验教学资源,创新实验管理体制,构建“五大模块、三大层次、四大类别”应用型立体式实验教学体系,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对接民航业的情景化、设计化、行业化的新型实验模式改革。
(3)能力培养对接科研创新,形成了“共性+个性”的渐进式实验教学方式从基础到综合再到创新,注重因材施教,逐步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,实现个性化培养。通过基础实验训练,掌握实验基本操作和技能;通过综合型实验任务,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;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,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。